EN|中文
  • 网站首页
  • 关于我们
  • 关于我们
  • 创新中心
  • 创新中心
  • 创新人才
  • 创新人才
  • 投资孵化
  • 投资孵化
  • 新闻资讯
  • 新闻资讯
  • 合作机构
  • 合作机构
  • 联系我们
  • 联系我们
    • News

      新闻资讯
    • 我院要闻
    • 媒体报道

    联/系/我/们

    • 咨询热线

      0571-86925811
    • 联系地址

      浙江省杭州市经济开发区
      科技园路20号14幢
  • 我院要闻

    >> 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新闻资讯 > 我院要闻

      谭建荣院士:发展机器人,必须要从基础研究做起

      来源:作者:

      “2017(第七届)中国机器人产业高峰论坛”期间,谭院士直陈中国国产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痛点,并分享了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宝贵的行业经验,为机器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意见。

        基础研究是根本

        一直以来,中国国内的机器人市场的核心技术被外资品牌强势垄断着,国产品牌发展相对缓慢。对此,谭建荣院长表示,机器人作为一种高新技术,必须要从基础研究开始,就像一栋高楼大厦需要从地基的建设开始一样。

        他指出,机器人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高技术领域,其有五大关键技术,即伺服电机 、减速器、运动关节、控制器以及执行器,而目前中国机器人最需要突破的领域也就在这五大关键技术之上。

        古人云:九层之台,起于垒土。在谭建荣看来,中国的机器人企业对基础技术的研究缺失。他认为,在这方面中国国内企业必须要先练好内功。而要练好内功,就必须从基础研究开始,将机器人的结构学、动力学、控制技术、人机交互技术等理论研究深入,才能真正形成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。所以,国内机器人企业的真正崛起还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。

        工业机器人引领“智造”

        现如今,机器人产业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。在谈到德国“工业4.0”和“中国制造2025”的异同之处时,谭建荣对OFweek机器人网编辑表示,德国“工业4.0”与“中国制造2025”主要是阶段性、过程、技术三个方面存在不同。但是,无论是德国“工业4.0”还是“中国制造2025”,核心都是智能制造,即以机器人应用与3D打印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。

        在新一轮的工业变革中,工业机器人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。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,2016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销量超过9万台,约占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。谭建荣认为,工业机器人将在新一轮的工业变革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。随着工业变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,工业机器人将在工业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,尤其是在有规律操作的领域,工业机器人将会在这些领域拥有巨大的市场。

        服务机器人潜力极大

        当前,服务机器人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,如家用、教育、医疗、物流、农业等领域的应用正在逐步普及。对于服务机器人行业的发展,谭建荣指出,服务机器人是机器人行业的一个大方向,由于中国现在已经进入了老年化的社会,未来对料理机器人、清洁机器人、智能家居等智能化的环境需求将会很大。所以,服务机器人未来将会在中国家庭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。未来几年,服务机器人的需求将会继续扩大,服务机器人市场也将得到快速发展。

        令人尴尬的是,2016年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表现其实并不如人意。对此,谭建荣表示,近年来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吸引了大批企业抢入市场,导致市场出现一定的过热,但实际上机器人产业并不存在过剩的现象,这只是市场存在的问题而产生的假象。国内机器人企业只有从机器人的基础研究开始,通过基础理论的研究,才能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,才能使企业可持续发展。对于我国机器人企业而言,进行基础研究,加以产学研合作,这是唯一出路。

        “互联网+”兴起 人机共融创新

        近年来,“互联网+”概念开始兴起,各行各业都在寻求和探索“行业+互联网”的发展新思路,制造业也不例外。谭建荣认为,“互联网+”对制造业的关键之处在于互联网与制造业的实质性融合。

        机器人与人交融是机器人领域的前沿发展方向,并进行多学科的融合发展。机器人技术发展有三大趋势:软硬结合、虚实结合、人机融合。机器人研究要分别从配置选型、布局设计、作业规划、动力学分析、虚拟示教与仿真等方向解决机器人的应用问题。

        人机共融将成为新一代机器人的发力点,也是世界机器人领域研发创新的主要方向。例如,在工业机器人领域,通过人机共融,机器人就能够像人类一样学习工作技能,配合好人的工作需求。人与机器人的关系,也将从主仆关系变成合作关系。 

    • 上一篇:研究院组织创新制造沙龙会
    • 下一篇:浙江国际协同创新研究院理事会第一次会议

    咨询服务热线0571-86925811

    网站首页 | 关于我们| 创新中心| 创新人才| 投资孵化| 新闻资讯| 合作机构| 联系我们

    杭州市高科技投资有限公司 | 浙江省院士专家工作服务中心 | 浙江北大协同创新投资管理公司

    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 | 杭州市政府网 © 2019 | Privacy Policy 邮箱地址:office@ziici.org 公司邮箱系统 浙ICP备17046542号